查看原文
其他

长大后,你发现什么样的人不能深交?

知乎日报 知乎日报 2023-08-09
 点击上方卡片关注👆

小时候的友谊很简单,一块糖的分享既能带来快乐,也能抚平眼泪。长大后,我们发现人与人的感情变得复杂起来,一不留神,我们就会被人性伤害。

你有什么社交识人方面的避坑经验?一起跟着答主们了解下那些不能深交的人吧。

假憨直,真凶蛮

知乎答主 @茶花路莫里亚蒂 认为表面憨厚耿直、实际阴险恶毒的人不能深交:

有一种很可怕很恶心的人,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:

表面上看起来是粗枝大叶的鲁莽粗人,没有边界感,大大咧咧,憨直粗苯,嘻嘻哈哈。一不小心就得罪人,笑声夸张,嗓门大,挤眉弄眼,表情和动作丰富。

但其实内在是敏锐的,机敏的,冷眼审视的。他每一次鲁莽大胆笑嘻嘻的冒犯,都是故意为之。 都是为了试探你的底线,敲打揉捏一下你。

全都是故意的。

……

这种人动物性很强,你时常能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野兽的凶蛮。

他们的对外的人设常常是,大老粗,女汉子,钢铁直男,正直憨直。

他们能灵敏地觉察出圈子里最有地位的,最牛的人。 然后用他们的粗苯憨憨大胆嘻嘻哈哈,去讨好,去结交。

领导往往会很喜欢这种表面上看起来李逵式的吉祥物,又高调又干练,嘻嘻哈哈傻傻的,嘴甜爱笑,勇猛的,憨憨的一坨。会凸现领导段位很高。

……

而他们也会很快试探识别出哪些人是软弱的,可以欺负的。

用他们的豪气憨直戏谑,不断地去拿捏你,突破你的边界。

而且他们未必是有利可图才这样做,而会以欺负人为乐,就是觉得好玩,想弄你。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有发泄不尽的怒火和怨毒。

你只是内向孤僻一点,他却会主动来招惹你,带着咧开嘴的笑。 他们觉得你在装什么?看到你就火大,好想收拾你。

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是征服和利用。 看人下菜,并不会真的犯蠢,都是处心积虑的。

……

这种人内心充满了嫉妒、不安、怨恨,你很容易就会不小心得罪他们。

他们非常记仇,粗枝大叶之下,其实非常敏感多疑。 非常容易觉得你对他有敌意,你在针对他,然后想办法报复回来。

……

如果你是一个很敏感,情感丰富的人。你和这种人同处一室,都会感到窒息。

他们的气场是虎虎生风,用力又使劲儿的。紧绷的,憋着一股劲儿的,争强好胜的。脸上笑着,眼神却是寒冷狠毒的。

……

传说中的笑面虎。就像黄飞鸿电影里的雷大人

……

常见于那种非常高调粗悍的女汉子,「心直口快,大大咧咧」人设的女生。 又粗鲁又聪明。 让人很害怕,很难受。

许多女生应该体会过,见过这种同学或同事。

笑面虎,憨直戏谑阴狠男士,在职场、社会上就更常见了。 你们自己体会那种膨胀的侵略性。

……

或许有些人会质疑,生活中真的有这么恶的人吗?

我这是取极端值的描述。你生活中一定见过不少带着点这种特制的人:看似虎 b 憨憨,其实性格敏感阴冷,别扭、刻意、嫉妒、心眼小。

……

这种人的人格原型,应该是一条凶悍粗糙,布满伤痕,肌肉发达,眼神幽冷的毒蛇。

……

我有很多朋友,东北的,广东的,河南的都有,有好多都是嘻嘻哈哈大大咧咧真性情的人。

我从来不会讨厌他们。因为他们不是这种人。所以我绝不是误判。

等你遇到这种人,你就懂了。


「开关」坏了


知乎答主 @韩嘉茶 认为不能转换自我角色的人不能深交:

「开关」坏了的人不能深交。

告诉你一个秘密: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「开关」,经常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会帮助我们转换内心的角色。

先不管那些「角色」都是什么,我想问你一个问题,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有几类人?

是好人和坏人?有钱人和穷人?还是懦弱的人和勇敢的人?

没关系,先不着急回答,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先看看我的答案。

01

我觉得这世上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人:受害者、施暴者、拯救者。

这三个角色会形成一个闭环,且正常情况下会根据遇到的不同事情产生角色互换。

「受害者」对应着「受伤和痛苦」;

「施暴者」对应着「暴力和冷漠」;

「拯救者」对应着「帮助和原谅」。

既然说到这里,没错,开头说到的「开关」就是指我们产生角色互换时的那个契机。

三者的关系

比如我们著名的童年阴影,电视剧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》中的安嘉和。

他是一个外科医生,在外人眼中自然是拯救者的身份,但他回家后开始对梅湘南家暴,那时候他的角色就变成了施暴者。

而梅湘南也不仅是受害者的身份,后来一次次对安嘉和的原谅,让梅湘南变成了拯救者,因为她试图用原谅的方式让安嘉和改变自己。

拯救者安嘉和

施暴者安嘉和


受害者梅湘南


拯救者梅湘南


说到这里我多说一句,你看梅湘南拯救者的角色像不像那些期待着浪子回头的傻姑娘?

一味地将情绪内化,宁可觉得是自己不够好,也不会向对方提出要求。

傻姑娘们不一定真的会等来浪子回头,但毫无疑问会把自己感动的要命。(摊手.jpg)

02

言归正传,关于这三个角色的概念我是在《亲密关系》这本书中看到的。

这三个角色原本是用来说明亲密关系中的伤害与原谅的,但我认为不仅在情感关系中,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中,我们其实都在扮演着这些角色。

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、施暴者和拯救者中的一个甚至多个角色。

前面举的例子有些激烈,那么再来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吧。

你有被别人伤害过吗?一句话的伤害也算。

你有伤害过别人吗?不是故意的也算。

你有原谅过别人吗?碍于面子的也算。

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,那么恭喜你,你的开关哒哒响了三次,已经把受害者、施暴者、拯救者这三个角色都扮演过一遍了。

所以你看,即使只有一个人,但也可能会出现三种角色的互换的。

而这种角色互换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复杂。

03

很多人不喜欢这种复杂,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是被保护、被拯救的那一个。但我却觉得这种复杂才是真实的,也是可爱的。

今天你因为蛋糕被别人吃光了而生气,明天也会因为吃到别人送的草莓而开心;

你会因为愤怒口无遮拦伤害了别人,也会在事后小心翼翼地向对方道歉;

你会因为另一半的不解风情而失望,也会因为另一半的陪伴而安心。

确实有的时候开关哒哒哒的有些烦人,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反反复复、吵吵闹闹的吗?

当然,也不可否认真的有像圣人一样从来没有任何阴暗想法的拯救者,也真的会有让人产生恻隐之心的完美受害者,当然也有将人性之恶发挥到最大的施暴者。

但一个看起来从来没有任何阴暗想法的拯救者,往往会被当成圣母白莲

一个让人产生恻隐之心的完美受害者,会让人怜悯,但更多的情绪也没有了;

而一个将人性之恶发挥到最大的施暴者,不用我说「危!」,相信你也会快逃的。

04

回到开头,为什么我说「开关」坏了的人不能深交呢?

过犹不及的道理大家都懂,任何事情都该有个度,一旦走向极端那么不是伤害他人,就是摧毁自己。

别的不说,一盏灯 24 小时亮着亮它一个月,那个电费也是很吓人的。

我们大多数人在遇到不同的事情时,都会触发这个开关,帮助我们转换角色身份,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复杂的、完整的人。

而「开关」坏了的人,就意味着他们无法顺利转换角色,也就是功能上会有一部分的缺失。

这可以很可怕,因为。

一个永远把自己当成受害者的人,会变成祥林嫂,但凡没有偏向TA,那就是我们的错。

●讲道理是个什么东西?TA 只知道全世界都对不起 TA。

一个只把自己当成拯救者的人,我们会觉得 TA 圣母心泛滥,会觉得 TA 站着说话不腰疼。

●原则是什么好吃的?反正只要感动自己就好了嘛。

而一个反复无常的施暴者,我们或许会暂时畏惧,但毫无疑问都是要迟早走向毁灭的。

●好好说话是什么意思?还是比谁拳头够硬、谁说话够毒来的好。

总的来说,远离「开关」坏了的人并不可耻,也不需要因为「他们不够十恶不赦却要远离他们」而感到愧疚,因为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开关更重要的了。

记住,你很重要,你的开关也很重要,可得收好了哦。


交往一年才能深交


知乎答主 @王世民 认为刚认识不久的人不能深交:

交往时间不满一年的人都不值得深交。因为,日久见人心。

我几年前就曾经花了一年时间,大约 80 万成本培养过一个年轻人。

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机会负责一个部门,并且还有一个想培养她的导师,不仅给她在市场中试错的机会,而且每次犯错都手把手带她复盘。

能力确实提升得很快。但很快,她要的报酬就超过了同等岗位的市场价,并且以离职要挟。

后来,自己亏吃多了后就掌握了一个诀窍:

① 千万不要在短期内给交往之人下定论。

我现在无论是管理公司团队,还是与新朋友相处,在一年之内都不会给人下结论性的判断,而是会尽可能观察他的长期行为表现。

古语说得很好:

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(别嫌俗,只有真正有了经历后,你才会发现这句话有多么厚重)。

除了观察的时间要有一定的长度外,我的另一个心得是:② 要从多角度来观察一个人,不以一次或一点的表现以偏概全。

举个例子:

和某个刚认识的朋友吃饭,他抢着买单了。你不能仅凭这一点表现,就判断他是一个慷慨的人。

如果要跟他深入交往的话,就还得多看看他在其它场合,特别是极端情境下的表现是什么样的。

比如,咱们老祖宗给出的下面四点:

1、大事难事看担当(在大事、难事面前,才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担当)。

2、顺境逆境看襟度(在顺逆境的变化中,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)。

3、临喜临怒看涵养(遇到喜怒之事时,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)。

4、群行群止看识见(与众人在一起时,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识见)。

《乌合之众》里说断言误人,这话不能同意更多,哪有什么「简单」、「独到」到一句话就能评判一个人的识人技巧呢。

最后,补充一点我觉得很有效的识人技巧:

③ 看他离开时的表现。

因为在正常相处的场合,我们是很难看清一个人的。

我们之所以想看清一个人,本质上是为了预测这个人的行为。我布置的事他会不会认真去做;我落难时,他会不会帮我等等。

但在两个人相处的时候,因为利益交织,所有人都带着面具,会刻意表现出别人想看到的行为举止。

因此,在正常相处的场合,我们是很难看清一个人的。

更何况,在绝大多数情境下,也没必要去认清一个人。

因为社会心理学经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,发现只要情境的影响足够强,几乎所有人都会表现出相同的行为,这也是勒庞在《乌合之众》里强调的核心观点。

在二战期间的德国,因为法西斯的洗脑,无论是平时脾气暴躁还是温文尔雅的普通德国人,都可以端起枪屠杀无辜的犹太人。

在互联网公司里,程序开发人员无论是真心热爱工作还是仅以此谋生,都一定是 996 的工作模式。

「富在深山有远亲,穷居闹市无人问」是在所有国家和文化中都在不断上演的画面。

因此,只要情境塑造得好,身处该情境中的人的行为表现就基本可预测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认不认清一个人也没什么区别。但是,我们之所以需要朋友,更多是想在不可预见或不可控制的情境下,能得到必要的帮助。

这个时候人的行为就不是由情境控制的了,而在于他本身的品性和内在的修养 。

而一个人离开时,因为刚刚脱离了所处的情境,卸下了追逐利益时的各种伪装,这时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则会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他的真实性情,也是你认清一个人的最好时机。


题图来源:《造梦之家》


知乎热门文章

正规医院里有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医疗项目?


哪些小技能在千钧一发时救了你?


一整天都很疲惫,如何保持旺盛的精力?


本文内容来自「知乎」
点击上方卡片关注
转载请联系原作者


👇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看更多精彩回答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